心理生理健康
心理生理健康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生理健康
坚定文化自信 坚信文化养生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9-06-03  浏览:1355 次    字体大小 :


——简论“文化养生”

阜阳市关工委 市老年学会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分会 张乐群

 

2017年,我写了 “文化是健康的核心”的文章(荣获了中国老年学会优秀论文奖)。文章说,我在主持“养公藏书室”(民间文化社团)的养生报告时提出的“文化养生”观点,基于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对文化高者多长寿现象的思考。二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理解: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还包括道德健康。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就是我对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养生文化)的坚定自觉和自信。我较早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观点。

一、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高校的教育理论课教师,我热衷于研习、宣传孔子教育思想,对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作用笃信不疑。退休后,我积极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国学社指导老师,后又被


阜阳师范学院国学社聘请为顾问,热心向大学生弘扬国学。2013年5月,我应邀在阜阳师范学院国学社的集会上,讲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自信”的观点。我认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基础和实质是文化。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当时在场的阜阳市人大原副主任、热心弘扬国学的程凤军同志很赞同我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新观点。2014年,我以


“简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题目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一期上。)文章第三部分的小标题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需要”。我在文中说:“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树立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以为,这‘三个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了这个文化自信,才能树立‘三个自信’。”我还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联系起来,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树立文化自信。否则,人们不会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总以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详见《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一期第84页 )这时候,我并不知道2014年2月24日,习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已经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概念。

退休后,我既研究家庭教育,也很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被市关工委任命为市关工委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师团秘书长。2015年,领导要求我写一篇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简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文基础上,写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一文,重申了我的上述观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没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这‘三个自信’难以建立起来。” 我还写了一首“文化自信是关键”的诗:培育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是源泉。“三个自信”要建立,文化自信是关健。(详见阜阳市关工委编印的《弘扬中华正能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稿选编》,“养公藏书室”编印的《中华优秀文化论坛集锦》)2015年5月3日,我在“养公藏书室”《中华优秀文化论坛》活动中宣讲了此文。市关工委领导认为我的这篇文章很好,又让我在阜阳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动仪式上作了主旨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坚信文化养生,我梳理了从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坚持“三个自信”,到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的过程。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这大概就是 “坚持三个自信”的源头。

同年11月17日,习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说:“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明确提出了“坚定三个自信”。

2014年2月24日,习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概念。他说:“要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164页)

 2014年3月,他在与贵州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根本”性:“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可能是他第一次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为“四个自信”。

2016年11月,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深刻、全面地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报告的第七个标题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论述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年12月,习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他要求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是他文化治国、以文育人、化人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细心领悟、坚信笃行,既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也是文化传承;既是文化修养,也是文化养生;既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家庭文化建设;既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快乐,也有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

二、坚信文化养生

当前,有很多“五老”同志,积极参加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民间文化社团、文化沙龙等活动。他们研究问题,著书立说,座谈交流,编辑书报,参观访问,演说报告,在文化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坚信文化养生,坚持文化传承,老有所为,健康快乐。

也有很多老同志专注于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保健养生、医药养生等,对“文化养生”这个新观点理解不深,重视不够,因而不积极参加各种文化、特别是公益文化活动,一些关工委甚至后继乏人。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阐述文化养生的含义和意义,使更多的文化人在传承文化中文化养生,健康长寿,有为有乐。

“养生文化”和“文化养生”虽有联系,但区别很大。养生文化是人类通过总结物质的(饮食、运动、医药等)养生经验,把它上升为的知识、理论、理念、方法、技能的一种文化。如“饮食文化”、运动文化、中医文化、养生术、长寿秘方等。文化养生是通过对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包括养生文化)的学习、研究、教育、实践、传承、创新等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人们的养生意识,促进人们修身养性、调养精神、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文化活动,或曰养生方式。简言之,前者是静态的文化,后者是动态的文化。

坚信文化养生,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养生的含义和意义。

从理论上说,理解“文化养生”的含义,首先要明白“文化”的含义。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而人的信仰(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艺术(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对人的健康起决定作用。

坚信文化养生,一要坚信道德养生,即“养生先养德”。孔子说:“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溢金丹未能延寿。”健康长寿老人大多具有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品德,宽厚仁慈、乐观开朗的胸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二要坚信心理养生,即“养生先养心”(思想、心态、情感、意志等)。思想指导行动。思想能引领健康,也能引领疾病。心态决定一切。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健康长寿主要由四个因素决定,基因占30%,生活习惯15%,生活工作环境15%,而心态却占了40%。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

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他说:“好的心态就是我维持健康的基石。”他认为,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三要坚信生活方式(生活规律、习惯良好)决定健康长寿。专家研究证明,影响健康的因素: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生活方式占60%。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和癌症的源头,80%以上的癌症是因生活方式不当所致。

四要坚信人际关系决定健康长寿。哈佛大学一项历时75年的研究报告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们更快乐、更健康。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和家庭、朋友及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成功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丹麦有一项历时11年、涉及9870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与没有情绪问题的人对比:因夫妻关系不好而情绪困扰的人死亡率增加1倍;因亲子关系焦虑的人死亡率增加50%;常跟家人争吵的人死亡率升高1倍;常与邻居争吵的人死亡率增加2倍。

五要坚信书法养生。有关部门在20个行业中,对1000人抽样调查显示,书法界的人寿命最长。古往今来,绝大数书法家均为高寿。如唐代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明代文征明90岁,清代乾隆89岁。明清两代人的平圴寿命为33岁,但书法家的寿命为79岁。近现代我们所熟知的书法家,齐白石97岁,沈君默89岁,孙墨佛109岁。苏局仙110岁。

书法家健康长寿的原因,一是练字、炼人、健身。朱德元帅晚年得了胳膊酸麻症,严重时连拿筷子吃饭都成了问题,在董必武的建议下,每天奋笔书写大字数小时,半年后胳膊恢复了正常,近百岁而寿终。二是入静、调气。人在书写时凝神入静,气息通畅,“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唐代名医孙思邈语)。三是练书法养精神。人在衣食无忧之后,精神成了人生的主要支柱。当你烦躁、郁闷、无聊、伤感时,拿起毛笔任情挥洒,自然会心地净明,精神愉悦。四是书法提升境界,修身养性。在临习古人字帖和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中,你会被他们精美的书艺和崇高的人格折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品格,修炼出与人为善、宽容社会的良好品质和儒雅之风。五是养心、养身。常练书法的人,心能静、神能远,会把尘世间的权欲纷争都化为“空无”,实现养心、养身。

六要坚信音乐养生。音乐是最好的疗养师。《左传》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感染、调理情绪,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娱乐,也为颐养身心。


《黄帝内经》说:“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黄帝内经》断定“五音疗疾”。

七要坚信哲学养生。北大哲学系里,90岁以上的教授十几个人,占四分之一;85岁以上的有22人,几乎占了一半。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主要是坚持哲学养生。生理养生节欲,心理养生养情,哲学养生明理,而明理至关重要。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宽厚达观,所以健康长寿。其秘诀有四:一是生活平淡自然,不刻意养生。二是心中无块垒。他们 “以德养寿,‘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做亏心事。”张岱年先生经历那么多的挫折,活到95岁,原因是“坦荡荡,看得开”。三是爱岗敬业,把事业当生命,以学术、事业安身立命。冯友兰先生从85岁到95岁,以“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重新写了七本书,约有200万字。第七卷是在他95岁去世前三个月完成的。四是远离政治争斗。学术界的人远离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将书本作为自己的终生伙伴,所以健康长寿。

八要坚信快乐养生。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說:“快乐是養生的唯一秘訣。”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沒烦恼。古人云:“至乐莫如读书。”所以读书、写书既快乐又养生。除了读书至乐,最快乐的事就是助人。因为助人有乐,所以我们要乐于助人。

坚信文化养生,不仅相信“文化高者多长寿”,还有要明白“知识少者也长寿”的道理。

我曾举例论证了“文化高者多长寿”观点。其实,我国也存在“知识少者也长寿”的现象。当代的中国最长寿的文人可能就是113岁的周有光。比周老更长寿的人却是几乎没有知识的农民。网上报道,前年评选的中国10大寿星,年龄最大的130岁,最小的117岁,全是农民。(第一是130岁的阿丽米罕·色依提,第二是127岁的迪拉热姆罕·苏力坦。第三是124岁的中国最长寿的男人图如普·艾麦提。……第十是117岁的汉族老人曾张氏。)闫振田同志调查了我市的长寿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07岁,最小的95岁,绝大部分是农村老太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思考良久,认为同样可以用“文化”的概念来解释。

人们通常把“文化”理解为知识,说农民没文化,其实是说他们没有知识。然而,“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的内涵比“知识”丰富得多。关于文化的内涵,从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对文化的解释中可以看到:“文化”和“文明”是同义词,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知识”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那些长寿的农民,虽然没有知识,或者知识很少,但他们有“文化”,有“文明”。他们有爱国守法、善恶报应的信仰,有尊老爱幼、忠厚仁爱、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等伦理道德,有和睦邻里、扶困济贫的风俗,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性的生活方式,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有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有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妇道,有安贫乐观、宁静平衡的心态,有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苦中作乐的思想,等等。他们生活大多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山区或农村,过着平和、平静、平凡、清贫、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这是他们长寿的原因。你可以说他们没知识,但不能说他们没文化,没文明。那些拥有很多用来考试的“知识”的人,如不能用学到的知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治事),可能只是一个有文凭没水平、有知识没文化、没思想、没文明的人。也有个别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但品德不良,缺乏修养,他们只是有文化专业知识、而没有文明的人。所谓“文文人无行”是也。

三、坚持文化传承 健康快乐有为

我的恩师罗文博教授,今年95岁,仍坚持写字、读书、看报,研究国学和阜阳文史。中年时期,曾因“历史问题”遭受很多苦难。恢复工作后,在阜阳师院教授国学。60岁退休后开始练习书法,70岁开始研究《三字经》,80高龄出版《三字经解说》。近20年来,他积极参与管理“养公藏书室”的公益文化活动,作了《论语》《孟子》《三字经》等十多场国学报告。2019年5月6日的《颍州晚报》,以“罗文博:潜心文史,弘扬国学”为题,详实报道了罗老师几十年日一日,坚持研究阜阳文史、热心传承国学的感人事迹。罗老师是“仁者寿”的典范,是文化养生的榜样。

在“养公藏书室”学习十九大报告座谈会上,我作了题为“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健康’与‘文化’”的发言,表达了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承文化、坚信文化养生、健康快乐有为的思想。摘要如下。

“美好生活需要”、“健康”与“文化”都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的词语。“美好生活需要”源于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健康”源于习总书记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文化”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更多了,总书记多次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见上文)。

退休十余年来,我在研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文化、道德文化以及健康文化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余热,写了十多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家庭教育专著,作了近百场公益报告,参与编辑了多本学术著作,管理着“阜阳市网上家长学校”网站,为领导和朋友审读了多本书稿,论文获了奖,被评为安徽省2018年“百姓学习之星”。我忙着、累着、辛苦着,也因有为而快乐,因快乐而健康。《颍州晚报》2019年3月7日、5月23日两次报道我的事迹。我追求健康的目的是为了持续奉献余热,更好的传承文化。我将努力领悟十九大精神,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余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家庭教育的改进、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继续老有所学,老有所研、老有所为,老有所乐。(2019年5月26)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