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家长少管、少说、多做,孩子自由、自主、自觉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4-01-22  浏览:107 次    字体大小 :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讲师团  阜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阜阳市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家风家教宣讲团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张乐群


儿子发来好消息,说他读初三的二女儿,即我的小孙女,这次期末考试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文科成绩全年级第一,理科成绩全年级第五,平均成绩全年级第三。我非常高兴,说儿子、儿媳家教有方,建议他们总结一下家教经验。儿子说没啥经验,就是少管、少说。孩子的作业写不完,家长也要少说、少管,学校老师会管教的。意思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学校老师要管的事。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了自主、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唠叨多了、管多了,孩子烦,还会形成依赖的习惯。其实,这是他继承了我教育他的方法。

家长少管、少说,不等于不管不说,要看在什么时候,管的是什么事情。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家长要少说、多管。孩子听不懂家长说的话,说了也白说。我曾问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你几岁了?孩子做鬼脸,不好好回答。大人说,这样不好,不文明。孩子肯定不知道啥叫“文明”。但孩子的吃喝拉撒、游玩、睡眠、身体健康等大人都要管。

孩子三--六岁的时候,即学龄前,家长要管的是为孩子立规矩,引导孩子良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教孩子学知识。郑强教授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大错特错。“学龄前”就是在学知识之前,应该教孩子学规矩、学说话、学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学知识。即使在孩子入学以后,学习的事家长也要少说、少管,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作业完不成是学习老师要管的事。

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家长要逐渐地减少管教,努力做到“四不管”,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不要管,孩子自己能做的选择家长也不要管,孩子的秘密家长不要管。孩子的小缺点、小毛病家长也不要管,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大事小事都说、都管,孩子什么时候能长大。

家长不仅要少管、少说,但要多做。“多做”是指家长多读书,多做家务,多做好事,多陪伴孩子,做好工作,即要给孩子树立做人、做事的好榜样。孩子在好榜样的影响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自主、自立、自觉、自学的好习惯。 

当然,少说、少管不等于什么都不说、都不管,该管的事还是要说、要管,而且要严管。比如,孩子的品德、健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李玫瑾教授说,父母不仅要做到“三不管”,还要做到“五不惯”:一是孩子没规矩不能惯,二是不做家务不能惯,三是对长辈不敬不能惯,四是孩子自私自利不能惯,五是孩子哭闹耍赖不能惯。在这五个方面不能娇生惯养,该说“不”的时候坚决说“不”。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现在,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该管的不说、不管,不该管的管的多,管的严。孩子起床要催,吃饭要管,上下学要接送,作业要督促,交朋友要管……家长不说不管,好像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独立性、自主性,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没有朋友,没有了自觉性,慢慢地形成了依赖性,甚至得了孤独症,患了抑郁症。

家长多做,还包括多陪孩子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玩不仅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强健身心健康,还能预防、治疗抑郁症。(详见“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的重要意义”)

一般地说,学习好的孩子心理压力更大,易抑郁。我两个孙女都品德、学习都好,大孙女在广东省重点高中读书,心理压力也大。为了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紧张的情绪,增强孩子的身心健康,预防抑郁症,儿子继承了我教育他的经验——重视体育和旅游。(详见“我的家庭教育从体育开始”)不惜花重金陪孩子到国内外旅游。他们去过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北京、南京、长沙、武汉、合肥、厦门、海南、桂林、昆明、苏州、杭州、瑞金、西安、哈尔滨、漠河,广东省的地级市几乎都去过。行万里路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好处非常多:旅游是体育,是美育,是人文道德教育,是历史、地理教育、环境教育,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详见“旅行的意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两首儿歌,一首是: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好汉。意思是鼓励孩子做自己的能做的事,提高生活、生存能力。另一首是: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若要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还要小。意思是大人不要小看小孩子,要相信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做事情,锻炼孩子做事的能力。

前几天,我在商厦时代广场的西门,看到一个走路不太稳的小孩不让妈妈扯他的手,非要自己走下商场大门的台阶。妈妈在旁边看着,小孩小心翼翼、晃晃悠悠地下了三个台阶。我为他的勇敢点了个赞,小孩子笑眯眯地看了看我。小孩子干什么事儿都想试一试,在不危险的情况下,大人应该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培养他的独立、自主和勇敢精神。

陶行知先生还说,人人都有创造性,小孩子也有创造性。外国的爱迪生就不必说了,我市颍上人“甘罗十二岁拜相”就是有力地证明。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敢放手。孩子长大一点,家长就要少管一点。孩子强一点,家长就要弱一点。不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干,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