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孩子抑郁 家长知多少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3-07-20  浏览:170 次    字体大小 :

编者按:当前,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大的心理压力使儿童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因严重抑郁而自杀的事件时有所闻,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家长也很担忧。为此,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近日,教育思想网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环境和遗传因素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孙锦华“儿童期抑郁障碍的识别与干预策略”的长文。为帮助家长了解抑郁产生的原因,及时识别和预防儿童抑郁现将文中的有关内容摘要如下,推荐给家长学习参考。

一、儿童抑郁症的概念

儿童期抑郁障碍是指起病于儿童期(此处18岁之前的未成年人,不仅仅指12岁前的学龄期儿童),以情绪低落、愉快感或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简称儿童抑郁症。这些儿童常伴有焦虑情绪、躯体不适、拒绝上学、脾气暴躁和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的抑郁障碍会出现自杀风险。

二、青少年抑郁患者的数量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料显示,儿童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8%。 美国调查发现,抑郁在低年龄段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到了青少年期比率上升至5%~10%。2008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学龄期儿童患病率为2.5%,青春期儿童为8.3%。2010年,美国Merikangas等对10123名13—18岁青少年进行了一对一调查,发现抑郁(重性抑郁与恶劣心境)终生患病率为11.2%。可见,到了青春期,儿童期抑郁患病率比例明显增加。 约有15%的抑郁症儿童会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与安全,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国内有一些零星的研究报道,如范娟等对上海浦东3685名8—12岁小学生调查显示,抑郁障碍总体患病率1.6%,男性(2.08%)高于女性(1.09%)。在抑郁人群的性别分布上,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青春期后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我国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中有20%—30%的人存在着抑郁症状。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约有15%的抑郁症儿童会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

三、儿童抑郁症的表现

以最常见的重性抑郁障碍亚型来看,有一部分孩子表现为在过去的至少2周时间内,每天几乎大部分时间情绪差,心境低落,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或愉快感丧失。一些儿童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的形式,几乎每天都如此,持续2周以上。

重性抑郁症会有“三低”表现,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一些学生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会有自责、自罪、自残、自杀的“四自”表现。一些抑郁儿童发病期还呈现出无欲、无望、无助、无能、无趣的“五无”表现;再严重一些的抑郁障碍,可达到抑郁性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如不哭不笑、不言不语、不吃不动。

抑郁障碍在儿童期有一个特有亚型——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仅见于6—18岁儿童青少年。表现形式为患儿出现持续存在12个月或更长时间的严重的、反复的脾气爆发,其言语或行为(例如,以肢体攻击他人或财物)的强度或持续时间与所处情况或所受的挑衅完全不成比例。患儿脾气爆发平均每周3次或3次以上;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脾气爆发之间的心境是持续性的易激惹或发怒,但可被他人观察到;脾气爆发至少在两种场景中存在,且至少在其中一种场景(如在家、学校,和同伴在一起)中是严重的。

儿童期抑郁障碍也存在心境恶劣亚型——持续性抑郁障碍。症状表现可能是以持续的易激惹,如发脾气,冲动为表现。 

在儿童期会患有躯体疾病,如白血病、尿毒症、脑部肿瘤、甲状腺功能低下,这些躯体疾病本身也会不同时间出现抑郁心境、兴趣下降等抑郁障碍的典型表现,需要老师和家人及时地识别、关注和早期诊治。 

有的孩子感到胸痛、腹痛、头痛,躯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又没有特殊,而与孩子深入交流后,医生会发现孩子内心有着明显的抑郁情绪。还有的儿童,情绪差,会通过行为来表现,例如,一些孩子会发脾气、易激惹、冲动、攻击、拒绝上学,还有的孩子情绪差,则通过彻夜打游戏排解忧愁。

 另外,儿童期抑郁障碍共病也比较多,有40%—70%重性抑郁障碍共患一种精神障碍,15%儿童抑郁障碍患儿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共患病。常见的共患病有焦虑障碍、进食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强迫障碍等。

四、抑郁产生的原因——抑郁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对抑郁的影响程度高达50%—60%。抑郁是可以遗传的,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的遗传度高达50%。即孩子是否抑郁,一半取决于基因。

在环境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高达30%左右。如果母亲用很糟糕的方式对待13岁的孩子,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并且导致他在16岁时出现较多的抑郁症状。

五、儿童期抑郁障碍的干预策略 

儿童期抑郁障碍识别出来,需要医生、教师、家长和患者的共同努力,综合干预。对于轻度抑郁和小于六岁的儿童,不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应以心理干预为主对于中度、重度抑郁障碍,则需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严重抑郁障碍,有自杀风险、自杀意念强烈或曾经出现自杀行为者,则需要住院治疗,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差、自杀风险高的患者还需要采取无抽搐电疗,以尽早改善患者病情。

心理治疗是儿童期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是儿童期抑郁障碍优选的治疗方案。其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对抑郁障碍治疗是有效的。这种治疗考虑到幼小儿童认知发育还不成熟,一般用于9岁以上的儿童。许多孩子的抑郁与家庭有关,例如父母离婚、父母对孩子生活照料的缺少、父母的严厉管教等,给孩子的情绪带来很大的冲击。临床中有的孩子父母离婚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料,抑郁期服用百草枯自杀,有的学生在母亲严厉批评后跳楼,有的孩子反复出现自伤自残。对于这些有心理因素的孩子,则需要治疗师与孩子交流家庭中的一些问题,对孩子所处的环境予以理解,对于孩子不良的情绪予以接纳、疏导,帮助孩子应对来自家庭的问题。有些孩子的问题可能就源于家庭本身的问题,可采取家庭治疗的模式,从家庭治疗的角度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抑郁障碍和自杀倾向发生比例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重视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和家庭照料人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早察觉儿童的消极念头;需要老师在学校发现孩子有明显的抑郁和自杀倾向时及时联系其监护人,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治疗,积极干预。

中考或高考失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自己身体患重病、在学校被欺凌等,也是影响儿童情绪的主要原因,对于由生活事件引起的抑郁障碍家长或老师则需要给予儿童心理支持,鼓励其应对挫折,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时期。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的,可建议儿童先请假或休学,积极治疗抑郁障碍,病情改善后再上学。

对于既往有抑郁症状或自杀未遂的儿童,家庭成员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反复讨论自杀、有自杀暗示信号的儿童,受到校园霸凌、暴力侵犯的儿童,反复出现激越、冲动行为的儿童,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强关注,积极、主动、科学干预。

对于严重抑郁有自杀风险的学生,需要老师和家长加强24小时监护。学校中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发现有可疑抑郁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