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理健康
心理生理健康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生理健康
读书也是养生的三重思考 ——兼与五老话学习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1-09-27  浏览:1242 次    字体大小 :

阜阳市关工委   耿霖


学习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读书则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与书相伴有益于身心健康,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的体验。明成祖朱棣就把宫中藏书视为“特健药”,认为读书能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相对于年轻人而言,五老的学习已不再是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更不是追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了。那是什么呢?理论上明晰这个问题,对五老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其重要指导价值,对他们所关心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会产生间接或直接的重要影响。

一、从生理学意义上看,读书可以养脑,促进大脑细胞新陈代谢,有助于五老康健脑力。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花开花谢,不可避免。人老了,人的感官功能会慢慢减退,这是客观规律。但大脑相应脑区也存在生物学上的“用进废退”机能现象。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脑健则体健。研究发现,脑细胞的旧神经根,在新环境的刺激下能长出新的神经。俗话说:“脑怕不用,身怕不动。”学习是脑细胞的体操,健身需要锻炼,健脑也需要锻炼。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多读书,勤用脑,给大脑以丰富刺激,大脑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就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多,脑细胞就会不断更新、激活,人也变得更加聪明。人在进行脑力劳动或思考时,大脑血管处于舒展状态,脑细胞能够得到充分的供血、供氧。合理利用大脑,有利于延缓衰老。同时,体力和脑力劳动时人体产生的内啡肽对情绪有积极影响,令人感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而懒于动脑,疏于学习,只能加速大脑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不要以为年龄大了脑子就不好用了。有科学研究表明:60岁的大脑处理的信息量是21岁时的4倍。笔耕不辍,当自由撰稿人,来点休闲写作,甚至把写作当成养老方式,也是一些长寿老人的体会之谈。有人曾问季羡林的长寿秘诀,季老说:“如果非要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这就是读书学习,学而思,思而学。关工系统很多五老宣讲员自己撰写宣讲稿,甚至制作PPPT,到青少年中去作报告,讲故事,乐在其中,感到脑子好用着呢。

生理构造揭示,人的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读书发声,与人交流学习,能锻炼大脑功能,从而起到保护大脑神经元的作用。朗读发音可以使人眼嘴手脑协调运动,腹腔胸腔脑腔产生共鸣,进而使自己产生精神层面的律动而愉悦。所以,越是年纪大了越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挖掘大脑的潜在功能,防止老年痴呆,延长生理寿命。由此,五老务必要保持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精神状态。养生不必刻意,践行“读书”这个关键词,依然可以让五老遇见最好的自己。

二、从心理学意义上看,读书可以养心,让人感到年轻,有助于五老康健心理。众所周知,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分,前者反映的是自然规律,后者反映的是精神状态。而人又是唯一能够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影响。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使心理年龄年轻,以保障机体功能正常发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学习有收获,开心,心中涌起欣慰感,心情就会舒畅,精神就会快乐。心理状态喜悦而平衡,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使人不易生病。人老了最怕什么?最怕自己无用,最怕看子女脸色。如果老是觉得自己老了,学习没有用了,甚至退休后产生了“老不中用”的想法,实质就是一种摧毁健康的消极心理暗示,是可怕的精神毒品。

有一种“无龄感”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时尚而广为流行。这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追求美好,保持活力,不为年龄所束缚而非盲目不服老,虽属老人但却看不到一丁点垂暮之感。人一旦闲下来,什么都不干,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生活无聊,就容易丧失精气神,而情绪是寿命的燃料,情绪不佳,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全方位的负面影响。这便是心理对生理的反作用所致,所以人的心理年龄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有一种“读书疗法”,就是运用各种文字材料进行心理矫治的心理治疗方法,1904年美国的图书管理专家和精神病学家合作首次采用。一些国外医院建有图书馆,目的就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读书医疗服务。因为读书不光是一种休闲方式,还可以助人解除烦恼,让人有一个好的心境,消除精神障碍,使之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减轻老年病痛,进而达到疗病的效果。心态好是最重要的养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不生气就不生病,一个人生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心态不好。从读书中获得快乐,调整和平静心态,就可能让你长寿。比如大学者中寿星就较多。而在人心浮躁的商品社会里,能够让人心情理性平静下来,静以养心,恐怕只有读书了。因此,,五老更要深刻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享受读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同时也是在为下一代做个好榜样。

三、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读书可以养神,增强人的社会存在价值感,有助于五老康健精神。生命是一次梦想之旅,人生是一次没回程的旅行。读书就是阅读人生,阅读,才会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人,95%的东西基本相似,都是血肉之躯,差别在于其中非常关键的5%,这便是见识、智慧、良知、修养、格局、精神等。而哈佛有一个重要理论说的就是人的差别主要就来源于学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过:“一个哲学家和一个街头搬运夫的差别,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产生的”。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真名士自风流。书本荟萃了文化之精髓,集合了百家之灵气,可以滋润人心。阅读能陶冶你的情操、谦恭你的修养、涵养你的睿智、彰显你的风雅、纯粹你的精神,让你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增强你的社会存在感。人是社会性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工作可以使人年轻,读书也可以使人年轻。退休在家无所事事,就是让生命处于停滞状态,身心机能都会下降,也会产生孤独心态,有空虚感,被冷落感。如果老人总处在独处中,就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和恐惧,对健康长寿有百害而无一益。

读书的人不会孤独。实践证明:退休后继续工作或学习的人身心健康较之停止工作和学习的人会更好。社交或学习可以让人快乐,特别是交流情感的话题可以让人减轻压力。书籍是人类的挚友,读书向来有社交功能:一个人读书,是与作者无声的交流,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自我读书是自己灵魂的一次次精神旅游;与大家一起读书,则可以在有声交流中得到一次次观点碰撞而让思想年轻。对于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之见解,你尽可任由评说,你的精气神也会在这一学习平台尽情焕发。

在新时代的社会大学里,在信息化的潮流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管你年龄多老,也不管你多么学富五车,人永远只会是一个小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你会感到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进而要通过认真读书学习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对于退下来的老同志而言,要想思想不落后,跟上时代和形势发展,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当下,五老特别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现行方针政策,以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网络知识,等等。如果你再把自己学习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体会用来关心教育下一代,讲给青少年听,特别是用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你就会更加感到自己老有所为的社会价值所在,进而形成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人生匆匆,岁月苦短。当时光为老人关上了青春那扇门,老人就为下一代打开了青春的一扇窗。读书就凝结着这代际传承的强大力量;学习就引发人思索这生命的非凡意义。真可谓最是书香能致远。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有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静一动,对老年人而言,行万里路之动已不适宜,而读万卷书之静则非常适合。况且读书也是一种体能锻炼,是静中有动的锻炼。有研究表明,读书一小时大约消耗热量13卡路里,相当于游泳的1/27、打羽毛球的1/35。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健,既养神,又养身,让身心健康。

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爱读书的人更长寿。每天看书半小时,能增寿两年。研究人员对3635名参试者进行了12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与从来不读书的人相比,每周读书3.5小时(即每天读书半小时),平均寿命延长近两年(23个月);每周读书时间超过3.5小时的人,早亡风险降低23%。北京大学的长寿教授群体即“北大现象”,也为读书长寿的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

结论:读书就是有效的养生,学习就是最好的养老。让精神在读书中丰盈,以阅读充实生命,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实乃为人生之大幸。五老以关心下一代为己任,读书学习已然是多赢之举:利己、利人(青少年)、利家、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