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家庭教育,从“三年级现象”说起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8-05-31  浏览:1530 次    字体大小 :

微信图片_20180531103957.jpg

  

  “三年级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的“专注”问题,凡在三年级学习中退步明显、跌落谷底的,一定是专注出了问题。


  朋友的孩子离家出走。孩子念初二,成绩中不溜秋。凌晨三点,我告诉他焦灼的父母,谁也别找,哪儿也别找,回家待着,该干嘛还干嘛。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孩子回来了。今年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一跃进入年段前二十名。窥斑见豹,落叶知秋,其实,这个孩子的离家出走,几乎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共同寓言。

  问题千奇百怪,病根只有一个。在家庭教育上,我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都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可惜,坚信这一理念、知行合一的老师和父母,为数不多。

  1、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关于“三年级现象”,多数议论都是就“现象”说“现象”,现象来现象去,最后成为许多教师和家长的梦魇。

  读二年级常考100分,怎么一下跌到80分?以前都是言听计从,怎么现在都敢顶嘴了?明明报了培训班,怎么错误率还是这么高?本来挺爱阅读的,怎么连课外书都懒得看?别人家的孩子早放学了,怎么他留下补作业?过去没注意他有多粗心,怎么现在丢三落四?

  ……

  对“三年级现象”,各路专家或把脉、或望诊、或痛批、或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专家认为,学前期的“超前教育”是“三年级现象”的万恶之源。超前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日久生厌,麻木不仁,“三年级现象”成了现世报。

  有专家认为,“课程编排难”是“三年级现象”的罪魁祸首。一二年级的课程,无论语文还是数学,读读、算算、记记、背背,几乎没什么思维含量,孩子很容易摘金夺银;但三年级简直就是学习生涯中一个陡峭的山道,荆棘丛生,陷阱密布。

  先说语文。阅读,开始需要联系语境解读涵义了,牵涉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度;作文,开始片段练写了,虽说是片段,其实就是篇章的胚胎,立意、选材、布局、逻辑、修辞、文法,一样都不能少。

  再说数学。计算,开始迈入小数、多位数乘除,步骤与结果明显繁杂;统计出现了,图形语言需要理解,图形思维需要运用;几何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等几何概念需要掌握;问题解决,由一步而两步而多步,思维难度明显加大,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更是令不少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课程编排,不两极分化才怪。

  也有专家认为,“身心转折期”才是“三年级现象”的元凶巨恶。三年级是个坎,是儿童到少年的过渡期。说是过渡期,实质是冲突期。儿童期的被动与少年期的主动开始冲突,儿童期的依赖与少年期的独立开始冲突,儿童期的游戏为主与少年期的学习为主冲突加剧且无路可退,儿童期的直觉感性思维与少年期的逻辑理性思维在混沌中寻求一种秩序。

  总之,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迈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迷茫与焦虑。

  所谓“三年级现象”,不过是身心内在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如果不是基于内因的地崩山裂,焉能出现外在的风云突变?专家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根本原因可能更复杂,也更为简单。

微信图片_20180531104027.jpg

  2、先说复杂。

  一个基本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在学前期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并未遭遇“三年级现象”。相反,这些孩子优势明显、潜力十足。

  “课程编排难”并非针对某个孩子或某类孩子,而是针对所有孩子,但感染“三年级现象”病毒的只是小部分。

  “身心转折期”一说,也经不起检验。如果身心转折一定导致“三年级现象”,那么人的一生还存在多个阶段的身心转折,如:“六个月”婴儿向幼儿的转折期、“三岁”幼儿向儿童的转折期、“十二岁”少年向青年的转折期等,也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吗?

  因此,“三年级现象”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这就是“三年级现象”的复杂性。

  再说简单。

  我们逆向思考,即:具有哪些认知特征、心理特质的孩子,对“三年级现象”具有强大的免疫力?

  很简单,三个特点:第一,效率;第二,习惯;第三,专注。这三个特点,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心商。

  孩子倘拥有其中的一个品质,“三年级现象”一定跟他绝缘;拥有其中两个品质,学习优秀一定是常态;一旦拥有全部三个品质,则孩子必定学霸无疑。

  简媜在《下午茶》中这样写道:“有时,生活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目的,只化约到还活着这么个简单的念头。”其实,“三年级现象”往深处细究,还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根源,大概可以化约到“专心致志”——专注的品质上。

微信图片_20180531104032.jpg


  3、效率和习惯当然是重要的。

  效率本身是一种良好习惯。1978年,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主要东西,就是小时候家长和老师教给的良好习惯。

  在所有的习惯中,对学习而言,“专注”实在是最重要的习惯。我们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所有习惯的养成,都必定伴随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专注。倘若没有专注护航,任何习惯都不可能被塑造。

  荀子早把这个道理讲透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那么现实中,中国孩子的专注品质究竟如何呢?看看以下数据,足以让每位家长和教师揪心。

  2006年《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注意力调查。

  2007年,济南市公安局民警心理训练中心通过多年犯罪心理研究调查表明: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专注力缺失有关。

  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专注力课题组对2846名中小学生进行专注力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专注力优秀的只占0.5%,良好占5.2%,一般占31.3%,较差占43.8%,很差占19.2%。

  2015年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注意力(专注)问题占65%。虽然在青春期,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会得到改善,但仍有30%的孩子问题会伴随终身,影响其未来的工作、社交,乃至恋爱、婚姻和家庭。

微信图片_20180531104037.jpg

  4、我以为,“三年级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专注”问题。凡在三年级学习中退步明显、跌落谷底的,一定是专注出了问题。

  “课程编排难”一定影响专注。此时,专注品质弱的,自然先发病、先枯萎;“身心转折期”确实是道坎,专注能量足的,往往能顺利迈过,反之则可能磕磕碰碰、起起落落,甚至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有人痛批学前期的“超前教育”其实有利也有弊。

  如果孩子在进入小学低段时,因为提前学过而对内容失去兴趣,注意分散、专注丧失,且一旦形成习惯,则害莫大焉。反之,适度的超前学习,也可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养成效率,提升兴趣。但问题是,你敢保证孩子完全按照你所设定的方向前进吗?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唐太宗李世民说:“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学习一旦丧失了兴趣和专注,就转为压力;压力持续发酵,就转为厌学;厌学发展到极致,就转为厌恶、厌倦、厌弃生命。

  这是你想要的结局吗?

微信图片_20180531104041.jpg

  5、专注问题,病在孩子身上,根往往在教师和父母身上。

  一个正常孩子,都有专注天赋。有的在数理逻辑,有的在言语表达,有的在空间想象,有的在身体运动,有的在音乐表现,有的在人际交往,有的在内省觉知,有的在自然探索,有的在沉思存在。某个方面的天赋,一定表现为某个方面的专注。也可以说,某个方面的专注,通常表现为某个方面的天赋。

  问题在于,老师和家长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表现一,忽视孩子的专注。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斥责:“整天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父亲显然忽视了达尔文在自然探索方面的专注天赋。

  表现二,干预孩子的专注。吴清源幼时酷爱下棋,但家贫,生计常无着落。舅舅要他学一技之长,他不干。舅舅很生气:下棋能当饭吃吗?这是对吴清源在数理逻辑方面的专注天赋的干预。

  其实,孩子的专注品质与生俱来。作为老师和父母,既无须干涉,也不必评判。任何干预评判,对孩子的专注都是一种污染和伤害。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实看见。

  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对于这件事,你可以看,可以观察,但不要试图改变它、引导它,不要说什么‘不应该这样’或‘必须那样’或‘帮我克服它’,只要观察就好了。你改变不了那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那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的快速流淌,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为什么那么多老师和家长看不见孩子的专注?原因来自成人的焦虑和恐惧。

  因为焦虑和恐惧,你看不见孩子盯着蚂蚁的专注;

  因为焦虑和恐惧,你看不见孩子拆装玩具的静心;

  因为焦虑和恐惧,你看不见孩子随意涂鸦的凝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你看不见孩子角色扮演的笃定;

  因为焦虑和恐惧,你看不见孩子凝望蓝天的出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你看不见孩子阅读图书的安宁;

  成人的焦虑和恐惧因何而生?因为爱!因为深爱,心生期待。因为期待,担心失望。因为失望,催生焦虑。累积焦虑,终成恐惧。而真正的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最终迈向自我实现。认识自己的恐惧和依赖,认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道爱之,从清除妄念开始——

  清除“孩子(学生)是我的”妄念;

  清除“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妄念;

  清除“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妄念;

  清除“我的梦想都寄托在你身上”的妄念;

  清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妄念;

  清除“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的妄念。

  清除妄念的直接效果,就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清除妄念的后续效应,就是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成绩上升了。

  有人问,万一孩子不回来呢?这说明,我们还有更多更深的妄念需要清除;又有人问,万一孩子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呢?这份担心,只会进一步催生你的焦虑,放大你的恐惧。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