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
家风家教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家教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怀念家父罗文博先生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2-10-07  浏览:388 次    字体大小 :

罗 莹

 

家父罗文博先生于2021年9月26日去世,迄今已整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今天只能借助自己拙涩文字,表达对已故家父的无限哀思。

一、酷爱读书,尊师重孝

父亲于1925年出生于阜阳城东颍水之滨三里湾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入私塾读书,曾通读“四书”、“五经”,对“四书”能全本背诵。1938年,国民党扒开了黄河的花园口,黄水夺颍,淹没了三里湾,也淹倒了罗家的几百间房屋。从此,十三岁的父亲由富家子弟变成了一个穷孩子。

我的曾祖父罗月秋是一位佛门弟子,理教大师,平日里以济世为乐、慈善为本,他的事迹在民国《阜阳县志续篇》中有记载。曾祖父深知我父亲爱读书,省吃俭用资助他上学。故家父一直很感恩他的爷爷,并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将来好回报爷爷。1942年,家父十几岁时就在他的国文老师影响下,写下了第一首五言绝句《咏菊》:“菊近重阳放,花香阵阵浮。黄添三径影,翠写满篱秋”,深受老师的赞许。

1949年,父亲从国立安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尽孝。1958年,父亲被打为右派和“历史反革命”,从此身陷囹圄,失去了工作。奶奶为了减轻他的负担,远离家乡去了苏州,和小姑一起生活。为此,家父一直深感愧疚。1974年10月,父亲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立即写信给我奶,并亲往苏州探望,还作了一首五言律诗《沉冤得申呈母亲》:“顿首寄函信,家书抵万金。飞鸿报喜讯,素笺传心音。枯树发新枝,清泉濯旧尘。老母且收泪,早晚勿倚门”。

2000年9月,我奶去世后,父亲又写了一首《忆母亲》:“缘何获罪衍?老母心忧怜。月月盼成长,天天忙吃穿。不求多福寿,但愿少熬煎。日上三炉香,哀哀泪涌泉”。

2002年4月,父亲主编了罗氏家谱,并将祖父罗月秋的生平事迹载入家谱。此后,又将祖父的事迹写入“老阜阳人物”系列文章中,发表于《颍州晚报》,此举也许是家父为报答他爷爷的培育之恩。

二、教书育人,乐行善事

1978年,父亲恢复了工作,在阜阳师范学院教授古典文学。由于父亲学识渊博,通古博今,故讲课时总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学生都很喜欢听他的课。他的学生有很多成了教授、高级教师和政界人物。他教授过的学生都很尊敬和爱戴他,每年中文系的历届毕业生进行聚会时,都会邀请他参加。2004年,七七级的几十位学生还专门为父亲庆祝八十寿辰。他的学生亓龙(原阜阳市政协主席)还为此写了《好自为之》一文,刊登于《阜阳日报》。张乐群老师专门请人制作了一副特大“寿”字送给父亲,至今还悬挂在家父的客厅里。父亲执教期间一向爱生如子,有一位学生因工作上的错误被判刑入狱。2008年9月,已经八十四岁的老父亲在姐姐的陪同下,赶到异地监狱看望他,并给他留下一些生活费,令这位学生一时间激动得不能言语。

父亲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目的是使被教育者知道如何做人。2012年,他的学生潘树业教授为父亲写了一首诗《拜罗翁》:“德高望重一诗翁,桃李满天汗马功。烛泪饱含辛酸雨,斑澜夕照映霜红”。

父亲生前潜心研究、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善行。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为师范学院、也为罗氏家族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他多次为灾区、为阜师院及罗氏家族的贫困学生、为学校图书馆捐款、捐物、捐图书,还多次向本校关工委提出建议,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父亲与阜阳的知名人士一起开办了“养公藏书室”,以文会友,免费让阜城百姓博览群书。同时,父亲还经常在藏书室举行国学知识讲座。九十多岁的老人亲自主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10年至2014年,父亲作为民盟盟员及政协委员,与阜阳文史爱好者一起向市委领导多次提建议,要求政府和文化部门保护阜阳文物古迹,尢其是老北关古城。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关于北关古迹“黑龙潭”、“刘公祠”等方面的文章,发表于《颍州晚报》。

早在1996年,父亲就在《颍州晚报》上发表了《为阜阳文化呐喊》一文。2011年,父亲为历史文化古迹“程文炳宅院”撰写长联:“宅对颍水汤汤,奔流淮泗江海,触浪排空,淘出英雄三五;院含层楼耸耸,置放琴棋图书,群经充栋,玉成贤孝万千”。父亲经常应阜阳师院及其他学校邀请,为学生讲解“四书”“五经”知识以及如何学习国学。

2014年,父亲从中牵线,促成阜师范文学院与阜阳市诗词学会联合办诗刊“聚星诗坛”;促成阜、阜阳师院教育学院与养公藏书室创办市级刊物《教育时空》,后改版更名为省内刊物《安徽基础教育》;联系阜阳师院音乐学院为欧阳修、苏轼的诗词谱曲,扩大了阜阳师院的影响力。

三、传承文脉,著书立说

2002年,父亲主编了《颍州罗姓族谱》,希望现在与今后的罗姓子孙明祖宗之德,晓宗派之序,进而弘扬光大,团结友爱,从而为国家、社会、本族做出贡献。每年的清明之际,父亲都组织罗氏家族族人举行祭祖活动,不忘祖先遗训。

2005年,进入耄耋之年的家父出版了《三字经解说》一书,这是一件有益于儿童、家长和老师的事情。在他进入鲐背之年后,又先后出版了《罗文博诗词选》、《罗文博文集》、《罗文博书法集》三本著作,目的就是向青少年传播国学知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2016年6月8日,《阜阳日报》刊登了“罗文博鲐背之年笔耕不辍”一文。父亲多次在颍州晚报发表“老阜阳人物”系列文章,父亲坚持写作,直至2021年写不动为止。

父亲对晚辈特别厚爱,对他的孙辈们寄于厚望,希望他们学业有成。他总是用文字和身教激励他们热心向学、好好读书。1997年,他的长孙考上重庆大学时,家父还手书一首七绝:“壮士不言蜀道难,崔嵬万丈等闲观。临风剑阁嘯青云,满目彩霞天地宽”,鼓励他的长孙继续攀登。

2002年,正在读初二的小外孙利用暑假去看望姥爷时,家父曾带他到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并手书欧阳修的四句名言:“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以此激励他珍惜少年时光,努力学习,为今后的深造成才打好基础。

2003年5月,父亲的小孙子在阜阳一中封闭学习,迎接高考,已近八十岁的老父亲几次到学校,隔着铁门给他送好吃的饭菜,还专门写信进行鼓励。在他的小孙子刚踏上大学校门时,家父就写信鼓励他毕业后考研,继续深造。后来在他的小孙子读研时,家父又手书韩愈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送给他,希望他能理解,且日日实行。家父对他的两个孙子,不仅在学业和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经济上也给予大力资助。每到新学年开始,他就早早地把学费交到他们手里,让他们安心学习。

家父最终也成了他爷爷那样的人,济人以为乐、慈善以为本,笃守俭约,资助孙子读书,这就是报答他爷爷的最好方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父亲的四个孙辈(二个孙子、二个外孙)中出了二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本科。虽然家父没有亲自辅导过他们,然而他的品德、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让他们受益终生。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修身、齐家,家有后人。

四、桑榆未晚,彩霞满天

“子止于孝,父止于慈,父慈子孝”。父亲高寿九十六岁,厚德载福。父亲既享受了幼年时富贵,中青年也饱尝了艰辛苦难。最终,总算落得个重孙绕膝的幸福晚年。在家父身卧病榻之时,晚辈们均能端药送水,行孝于床前。

父亲逝世前,有一次在睡醒后对我说:“这几天很累,每天走路追赶你奶与你妈,最后终于和她们团聚了”。家父临终是平静地归去,含笑地安息。可敬可爱的爸爸,睡吧,睡吧!长眠就是幸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家父生前最喜欢的诗句,也正是家父人生晚年的真实写照。谨以此文怀念我敬爱的父亲,我们也会继续将您乐观的精神、优秀的品德,传承发扬下去。

 

二〇二〇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