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
家风家教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家教
艰苦磨难长才干 良好家风育英才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9-02-18  浏览:1574 次    字体大小 :


——习近平总书记逆境中成长的故事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副组长 家教讲师团团长 张新宇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不到60岁的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挑起了治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重担。他领导有方,成绩显著,深得民心,被誉为亲民书记。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他的青少年是怎样度过的呢,他的年少时的经历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习近平9岁时,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含冤16年才平反昭雪。母亲也受到株连。他16岁下放农村,经过7年艰难困苦的磨难,后在清华大学先后学习化工有机合成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当过秘书,在河北省正定县当过县委书记,在福建提升为省长,后到浙江省,又到上海市当书记。他年少时在逆境中磨难成长的故事,受到的良好家风的熏陶,对当今的家长和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一、优质家教育栋梁

习近平说,在他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革命老前辈主要指的是他的父母,他早期接受的教育既是家庭父母的教育,也是革命老前辈的教育,是两位一体的优质家教、高效家教。

他父亲习仲勋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13岁上初中时,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陕西省监狱,不满21岁就担任陕甘边区政府主席,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62年,因小说《刘志丹》遭遇康生诬陷,蒙受不白之冤,继而被审查、下放,“文化大革命”中又横遭批斗、关押、含冤16年,至1978年才平反昭雪。后任广东省委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他的一生,参与完成了党的两大历史使命:一个是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了众所周知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红军抗日的出发地;而另一个,则是在邓小平、叶剑英的支持下,创建了广东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对此后中国的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起到了“先行一步”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母亲齐心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1939年随姐姐齐云来到山西屯留“抗大”,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后到延安学习。1943年,她在陕北绥德师范做学生工作时,与习仲勋相识,同年8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28日与习仲勋在绥德地委后院的一个窑洞里举行了婚礼。婚后,她生了4个孩子,两女分别是齐桥桥和齐安安,皆随母性,两个儿子习近平、习远平。在丈夫受审查和迫害的日子里,她和孩子们也都受到株连。文革中齐心因没有和习仲勋划清界限一直在受审查,被列入康生500人黑名单。

齐心深爱着丈夫,但更理解丈夫,从没有要求丈夫和组织上更多的照顾。齐心既要工作,又要照顾4个孩子,一辈子很辛苦。

习近平的父母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2000年,齐心写下回忆录《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文章回忆,习仲勋特别重视从严教子,在他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家风。儿子习近平从小就生活俭朴,常常和弟弟习远平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习仲勋和齐心经常鼓励儿女多读书、多学习。《习近平用典》一书,从他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治国理政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制等13个章节,体现了“习式”的治理思想和风格,这说明他从小就注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学习。习仲勋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对子女提出更高要求。有一次,齐心对儿女们说:“家中的小事不能影响工作。”习仲勋听到后却严厉地说:“大事也不能影响工作!”

习近平的父亲是农民的儿子,人民是父亲的根。父亲对人民的那个亲、人民对父亲的那个好,对子女们的教育影响特别大。他父亲经常鼓励、敦促乃至命令他的孩子们走近人民、与人民不离不弃、与人民同甘共苦。无论什么时候,孩子们只要与最底层人民贴近了,他特别高兴。他的小儿子习远平说,父亲在洛阳耐火材料厂时,我19岁,在北京服务机械厂当工人,先当翻砂工,后来当车工。当车工时,起先干16车床,后来进步了,干18车床、20车床,直至干30车床。节假日回到北京看父亲,很得意自己的“进步”,告诉父亲说,终于干上30车床啦,我可以不那么累啦!父亲沉默半晌,语重心长地说:“我看你去干翻砂工更好,在最脏最累的岗位上,才能与工人的心贴得更紧,知道幸福来之不易!”父亲的话,对远平影响至深,当工人4年,他几乎每年都评上先进生产者。

习仲勋重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1975年秋天,他安排习近平带弟弟回老家富平县看大姑和乡亲们。父亲的亲妹妹习近平的大姑一辈子在老家当农民,虽然才50多岁,但头发已经灰白,苍老得让人心酸。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富平地处八百里平川,曾是汉高族的粮仓,是陕西的富庶平安之地。当时也处于困厄之中。老家的农民生活很苦。习近平兄弟俩,将父亲平时一点一点攒下的鹿邑大曲、宝丰大曲、张弓大曲、林河大曲带给老家。对大姑表达救回近平生命的感激,同时,也是在尽自己当时能尽的最大努力,力图犒劳一下他们一家艰难时伸出援手的老家乡亲们。礼物分给大姑和乡亲们的时候,真的激起了一片欢腾。酒可不是一人一杯那么多,而是倒在一个小蛊里,一人一小口,转着圈喝。

习近平在任福建省省长时,齐心依照家里的规矩给他写信,语重心长地说“高处不胜寒”,嘱咐他更要从严要求自己。齐心曾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子女不得在习近平工作的领域经商。受父母的影响习近平每到一处工作,也都会告诫亲朋友好:“不得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经商活动,不得打着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习近平对他爱人彭丽媛的要求更为严格,曾约法三章:“我是党员干部,你可不能走穴。”他们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对儿女的期许。

习仲勋逝世前的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他举办了88岁“米”寿宴。全家人欢聚一堂,唯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由于公务繁忙,他难以脱身,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提出学习父亲的五个方面:“一是学父亲做人。正像毛泽东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二是学父亲做事。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如烟云。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您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永远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五是学习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乎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这五个方面是习仲勋优秀的思想品质,也是他言传身教培育子女的真缔和主要内容。涧物无声,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习近平姐弟4人个个都很优秀,是国家的栋梁,习近平成了人民衷心爱戴的领袖。

“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办公室书架上几张家庭合影(习近平推着坐轮椅的父亲习仲勋、习近平和母亲齐心牵手散步、习近平与彭丽媛在福建东山岛、习近平在福州骑自行车载着女儿)是最好的注释,是他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性格魅力最好的注释。是他对家庭建设亲身经验的总结,是他对全国人民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要求,深得人心,鼓舞人心。

二、磨难长才干

习近平青少年时期在逆境中,坚强地面对命运的坎坷和人生的磨难。逆境比顺境重要,磨难增强了习近平的恤民之情,增强了习近平的革命意志,增长了习近平的才干。他在磨难中茁壮成长起来。

习近平9岁至25岁这一时期,经历了三个方面重要的磨难和考验。

一是家庭的不幸。他9岁时父亲习仲勋遭受不白之冤,继而被审查下放,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横遭批斗、关押。直到1978年才平反昭雪。母亲齐心也受到株连而被审查,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7年多。一家人不仅生活艰辛,还忍受着“反党分子”家属、“黑帮子女”的精神压力。

二是习近平本人被当作“现行反革命分了”关押。1968年,习近平15岁,因父亲问题有牵连,被有关部门多次关押,出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全身都是虱子。到关中富平老家大姑家里,休息很长时间,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他才慢慢调养好。

三是下放农村当7年农民的磨炼。1969年12月,16岁的习近平前往陕西延安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当了一名普通农民。习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队书记。他带领村民率先搞成了陕北第一个沼气基地,解决了村子里点灯、烧饭难题,成为《人民日报》当时表彰的“知青”模范,并以当时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

习近平青少年时期在逆境中成长的情况,对我们当今的青少年有什么启发和教育呢?新时代的很多青少年,多是在温室里成长,喝蜜浆长大的。尤其是独生子女,没吃过苦,父母太娇惯、太溺爱、太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挫折的教育,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挫折和磨难是很有益的。“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想法做是有害的。有钱难买少时苦,梅花香自苦寒来。贫困挫折,能磨炼人的意志,促使人有所作为。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马克思讲:“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能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要教育孩子,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不怕艰险和困难,永往直前,向上向善,做个新时代的好少年、好青年。

三、争气有出息

人生就是一口气。有志气、争气,才能有出息。

习近平小时候是个争气的孩子,他为爸爸妈妈争气,为全家争气。他弟弟习远平值父亲诞辰101周年之际,在《深圳特区报》表发纪念文章,深情回忆父亲往事,文中谈到哥哥习近平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一次终身难忘的讲话。习远平写道:

“从父亲蒙难到重新出山,风雨16年,母亲始终没有与父亲划清界限,但她因此备受煎熬。既不能揭发、交代父亲的所谓‘政治问题’,也不能为了自己思想过关书写违心检讨,母亲内心痛苦至极。几乎天天熬夜思考,一天要抽两包香烟。现在母亲身患肺气肿,就是当年落下的病根。有一次我和姐姐半夜醒来,突然发现母亲不在身边。姐姐一把拉起我的手说:快走,去找妈妈,别出什么意外!我们马上起床,摸黑起来去外面寻找母亲。当我们姐弟俩来到党校人工湖畔的牌坊下,只见母亲一个人抽着烟,默默仰望天空,孤独地徘徊。当她转过身,看到我们姐弟俩,愣住了,一把紧紧抱住我们,泪流满面。后来母亲说,那时,她几乎快坚持不住了,但是想到父亲,想到我们这些幼小的孩子,她不停地鼓励自己要坚强,要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父亲。”“当时,哥哥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专门从陕北赶来看望我们,每天也和母亲一起下地插秧劳动。一天,母亲早晨天刚放亮就出工,到吃午饭的时间,已将近6个小时,她累得坐在田埂上。平时,干校指导员对母亲就刁难多多,这次又提出无理要求,说,齐心,今天中午的班,你继续值!哥哥看不下去了,走过去,拉住妈妈的手,说,妈,咱们走,咱们吃饭去!指导员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份,悻悻放了一马。”

“在我们住处不远的清水塘,哥哥与我有过一次令我终身难忘的谈话。哥哥那天穿着洗得发白的父亲的制服,沉默了半晌说,弟,我不忍心看见妈妈忍受这一切!我明天就走!回陕北梁家河!哥哥要为爸爸妈妈争口气,为咱们全家争口气!你要好好照顾妈妈。哥哥没待够请假期限,只5天,就回了陕北。从1968年他被当作‘现行反革命份子’关押,再到陕北插队,他已近3年没和家人团圆了,他这次回家,就是带着浓浓的思念、浓浓的亲情来的,却就这么短短的相聚,就不得不离开,此情此景,宛如昨日。”

由于习近平很争气,很坚强,他没有倒下,顽强地生活着,自立自强,起来了。他成了梁家河战天斗地的带头人。他考上了清华大学,深造学习,提升了自己的本领。他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越走越稳,越走越高,俯视天下,忧国忧民,为国为民。

四、亲民情怀深

习近平是老革命的后代,他传承父母的恤民之情,青少年时期又在逆境中经受坎坷磨难,这为他走上高位更为亲民爱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他重情义。对父母非常孝敬,关爱备至,对亲朋非常友善,尽力相助。对百姓体察疾苦,爱民如父、如子。

习近平的朋友很多,少不了普京、奥巴马这样的大国领导人,但另一类朋友更值得关注,他们与习近平“言交于未贵时”。这位朋友就是梁家河的农民吕侯生。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延安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医药费,仍不见好转。生活贫困,没钱治疗,走投无路,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信发出不到半个月,习近平给他寄来500块钱路费,请他到福州看病。行走不便的吕侯生到了福州,住进福州市第一医院。当天晚上11点左右,习近平忙完一天的工作,饭都没吃就赶到医院。他对吕侯生说:“看到你的腿成了这个样子,我鼻根发酸,我的腰和腿上也有疾,是在梁家河村打坝遭的病。”

习近平说的是1973年冬天的事。他刚当上支部书记,就领着社员到寨子渠打坝。天气非常寒冷,河渠里冰块厚。不处理掉冰块,坝基就不会稳,春天冰雪一消,坝就会塌。于是,习近平动员大家下渠挖冰块。当时寒风刺骨,社员们没有一个敢动,习近平第一个走进冰水里,往外搬冰碴,跟着他第二个下去的就是吕侯生。这带动了社员们,大家都脱掉棉衣干了起来。习近平记得当初吕侯生对他的支持,他承担了吕侯生全部的医药费。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有所好转,习近平看到他可以拄着拐棍下床行走了,非常高兴。吕侯生要回陕北,习近平设宴为他送行,还给他买了一张飞机票,又把2000块钱塞在吕侯生手里。吕侯生感动地说:“近平,真不好意思呀,这一趟花了你这么多钱。”习近平说:“谁让我们是朋以哩!”

1999年8月底,因为旧病复发,吕侯生第二次到了福州,习近平热情接待,并安排住院。这一次医生告诉吕侯生:他的右腿保不住了。习近平安慰老朋友,任何时候都要坚强,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万一要截肢,你自己在别的地方联系医院,不论联系到哪里治,要让我知道,没钱给我打个电话,钱由我出,花多少,你不要管。”

1999年10月底,吕侯生在山西太原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闻讯后,替他支付了全部的医疗费。一个月后,习近平还对前来福州考察的延川县县长吴世宏提到了自己的朋友:“吕侯生是残疾人,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5年春节前,习近平回梁家河村,再次见到了吕侯生。他和吕侯生并肩坐在窑洞的土坑上,问老朋友戴着义肢行动方便不方便,还回忆当年两人一起吃饭、共同劳动的场景。

习近平对他插队的梁家河村怀有浓厚的感情。1993年,正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回到阔别18年的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并合影留念。还写了一篇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回忆了自己在梁家河时的情况。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吃苦耐劳的好后生”。4年后,还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

梁家河他待了7年,从少年到成年,他称为第二故乡,对他来说,一草一木总关情,他对乡亲们更是情深意浓。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官方语境里的“总书记来了”,乡亲们称“近平回来了”,还带了夫人彭丽媛,还自己掏钱给全村置办了年货。梁家河村突然炸了锅,大家可高兴啦。老支书梁玉明还跟招呼当年的知青一样,招待习近平夫妇吃饭。习近平和当年的“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吃起油糕、羊肉、鸡肉、酸菜、饸饹、南瓜……都是地道的陕北农家饭。梁玉明本来准备了小米、红枣、苹果等特产,打算送给习近平,但习近平没收。土特产不能要,但习近平也没有空手而归。高彩梅送给他自己做的衣物——三双绣花鞋垫。“他最喜欢我家的鞋垫了,一有机会我就让人给他捎几双,这次给他的鞋垫里专门绣了‘常回家看看’,希望他常回来。还送给彭丽媛一双‘幸福好运’。”这份礼物彭丽媛收下了,但给了高彩梅200块钱。

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拜年,特地去看了当年他领着村民建的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梁家河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问题。那第一口沼气池旁的窑洞外墙上,是一幅褪色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招呼大家在这里合影。他说:“这画也40年了。”

40年很漫长,有的人变了很多,有的人不变初心。习近平是后者。陕北始终是他的根。“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用习近平的话说,这种“黄土情结”、“恤民之情”在他心里,让他遇到困难时,就会坚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习近平常说,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习近平一路走来,在冀、在闽、在浙、在沪,直到成为中央总书记,都保持了深耕基层、踏实亲民的作风,说他是“平民书记”毫不为过。在太行山上深处,他与贫困村的村民坐炕头聊家常,在甘肃兰州,他给养老餐厅里一位七旬老人端饭;在海南,他戴上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在四川芦山,他亲吻地震安置帐篷里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在湖南湘西,他称呼年长的老人说:“你是大姐……”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总关情。翻看习近平这几年的食谱,在河南兰考那两天,吃的是烩面、胡辣汤、大烩菜、烧双菇、清炒西兰花、萝卜烧牛肉,每天自己交80块钱;在河北吃的素包子、乱炖、缸炉烧饼,一顿饭20块钱;在北京,去了趟庆丰包子铺,吃的是包子、炒肝、芥菜,总共21块钱。他体察百姓的疾苦,也是奔厨房、掀锅盖、开冰箱,看盘中冷暖。“德莫高于爱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习近平的所想所忧所乐所急所做,都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五、领筑中国梦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选举习近平为总书记,半个月后他在中国博物馆,用“中国梦”一词描述了他心中的未来。“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习近平多次阐述了“中国梦”的含义,“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已经把那份“黄土情结”、亲民之情,放在了自己的、人民的“中国梦”里。正如那首歌所写,“看这锦绣山河,给我已经太多,让我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治国有术,胸有成竹。习近平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多年来,高瞻远瞩,良策多多,以实治之,成效卓著。他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认真实施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实施强军战略,从严治军,实现军队现代化,作风过硬,能打胜仗,无敌于天下。实施一带一路的对外经济战略,与世界一些国家结成命运、利益、责任共同体,使中国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也为世界人民谋福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六、践行习近平家教指示,培养好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成长特别关心。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的讲话,近三分讲的是这方面的内容。他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谐,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201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强调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听了同学们齐声背诵《少年中国说》,表示,你们就是要从小精神起来,抖擞起来。国家进步靠青出于蓝胜于蓝。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同学们要多背一些优秀古诗词,长大以后才能文思涌泉。总书记还希望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把身体锻炼好,把知识学好。习近平表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听说有的同学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比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就比偏了。一定不能比这些。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

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同来京参加交流体验活动的全国56个民族、革命老区、灾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少年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以及首都城乡少年儿童代表1600多人,一起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习近平对孩子们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锻炼意志、锻炼自己。得知正在进行“美好家园创意搭建”的是来自汶川玉树、舟曲、芦山等灾区的少年儿童,习近平走过去听孩子们介绍,肯定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称赞他们体现先进建筑理念的创新创造意识。习近平对孩子们说,想象力、创造力从哪里来?要从刻苦的学习中来。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越好,你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既学书本知识,又要学课外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多想想,多问问,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我们要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的系列指示,努力做智慧家长、培养好孩子。

要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要多投入教子育孙的工作中去。

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表率。

要教孩子学习做人。文明礼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孝敬感恩,多做公益事。养小德才能成大德。

多教孩子从小学习立志,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

要教孩子刻苦学习。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学课外知识。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越多越好。

要教孩子从小学习创造。培养学习能力、做事能力、交往能力。勤于思考、多想想、多问问,提高自己的创造精神。

要教孩子从小把身体锻炼好。要不断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

以德立身、以学立业、以体为本,科学教子,一定能培养出好孩子,使之成才成功。

 

参考资料:

习远平《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1日;

习近平:“陕北的老乡们对我的帮助最大”,《七常委的三农情怀》,《中国剪报》2014年1月2日;

《习仲勋与齐心:亲密无间的革命伴侣》《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5日,《中国剪国》2013年10月22日;

《习远平:一次终身难忘的谈话》,值习仲勋诞辰101周年之际,习远平专门在《深圳特区报》刊发纪念文章,深情回忆父兄往事,文中提到哥哥习近平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中国剪报》2014年10月21日;

戴玉刚:《揭秘习近平母亲革命往事——跟着姐姐走上革命路》,《中国剪报》2014年11月20日;

许陈静、余亦青、石文忠:《重情重义习近平》,《环球人物》杂志第6期总第277期 2015年3月6日。


(原载《培根润心  辩证施教》一书,有删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