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17-11-30  浏览:1760 次    字体大小 :

  天才是教育的结果。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而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中国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无数孩子正在承受着家长造成的巨大不幸。

  只要方法得当,普通孩子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而教育方法不当,或对孩子过分挑剔,要求太高,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和怨恨。“拔苗助长”式的管教无异于对孩子的犯罪。天才因此而过早地夭折。

  【许智专栏】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文|许智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每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智力、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培养孩子完美的个性心理只是学校这个专门教育机构的事,“要不然要学校干吗?”不少人振振有词地说。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就应当将教育的责任全归学校了,家长只负责供给就行了。请看下面的故事: 

  李萌的爸爸好像对学校有好大意见似的,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家长签字,爸爸总是不签,李萌只好求妈妈签。开家长座谈会,李萌把通知单交给爸爸,爸爸则说:“你犯什么错误了?让我去学校?”李萌给爸爸解释,开家长座谈会主要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便于教育好子女。爸爸听了鼻子一哼说:“教育不是学校的事吗?我把你交给学校,是对学校的信任,相信他们能教好你。要不,让老师干啥?”还是妈妈去开了家长会,这事才了了。 

  李萌的爸爸对“教育”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教育”的内涵不单指学校教育。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好孩子不单靠学校,还必须有家庭教育这一环,少了这一环,便是教育的极大缺陷。李萌的爸爸没有意识到,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实际上就存在着不少教育因子,它们对孩子或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李萌的爸爸意识到这些,并能适当利用这些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必会大有好处。把孩子交给学校,让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孩子起作用,自己则完全撒手不管,表明李萌的爸爸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成长起作用的“教育”还应包含家庭教育,自己也应负起教子职责。把孩子的成长完全推给学校,是完全错误的。 

  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1、婴儿坠地之后,他最初面临的世界就是家庭。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也更容易为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2、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只要家长善于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教育得法,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大凡才智出众的人,追溯其成长过程,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但是在不同年龄段里,它们的各自作用是不同的,变化的。学龄前的儿童,已经存在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早期家庭教育正处在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和发展儿童智力,也是此后接受学校教育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研究认为:若人在17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在4岁时已具备了其中的50%,4岁~8岁期间获得30%,而8岁~17岁这一阶段只增加了2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在学龄阶段,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到了学龄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成了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家庭教育则起着调整的作用。所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对学业后进学生的“补差”和对智力超常学生的“超前教育”,在家庭中进行要比在学校中进行效果更好。虽然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但还需家庭的全面配合,充分利用诸多教育因素,进行广泛的教育,才能使学校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对孩子成材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目标、态度、性格、世界观等,就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配合,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而目前的家庭教育状况却不够理想,有些家庭要么完全忽视,要么出现较大的偏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我们或许觉察不到的影响,也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作者简介

  许智,两个孩子的母亲,资深教育研究专家,“教育决定命运”观念的倡导者,自由作家。长期在欧美生活和研究,对东西方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有深入思考。主张“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家长开始。”无数孩子因她而走向成功,无数家长因她而受益。著有《成长的姿势——留英学生成长教育纪实》《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命运的10种技能》《中国孤独的洋父母》等。现居北京和伦敦。

  (本文节选自许智著《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给父母的忠告》)

  伟大心理学家阿德勒给父母的5个忠告

  01

  孩子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模仿父母,就是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强调自己的存在,并试图得到父母手中拥有的权力。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使出的手段,深深影响了其性格的养成。

  有的孩子听父母的话,用乖巧的行为获得父母的关爱;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设法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些孩子的目的是相同的——强调自己的存在,得到父母的关爱。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罢了。

  正如阿德勒所说:孩子所有不当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注意,不成为所有人的关注焦点就不肯罢休。

  也有很多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借此证明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模仿父母的言行还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即渴望拥有父母手中的权力。

  因为在孩子看来,威严的父亲和强势的母亲都是家庭权力的象征,模仿他们的言行意味着自己也可能会有那样的权力。

  孩子会通过不断地表现和模仿(好的或坏的)来凸显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通过父母的反应,找到让父母持续关注自己的方法,一直使用到成人之后,逐渐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02

  孩子通常会拼命努力来回应父母的期待,因为他们认为要是违背父母的期待,其命运就会被抛弃。

  “你真聪明!”孩子听到父母这样夸赞自己,为了回应父母的期待,会不断督促自己“一定要非常聪明”,甚至会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地“发挥聪明”,以此回应父母给自己贴的标签。

  对于“听话的孩子”“有责任的孩子”“容易害羞的孩子”等标签也是如此。

  孩子之所以拼命努力来回应父母贴给自己的标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许就会被抛弃,就会不被父母所喜欢。

  此外,当父母向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时,孩子因此得到了更多关注,从而会更积极地回应父母的期望。

  不过阿德勒认为,一旦孩子不想再背负任何责任,不再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同,他就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此,父母会有一种“遭到背叛”的感觉,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也是因为无法负荷父母的期待。

  父母不应当让自己的期许和标签束缚孩子的人格发展,而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选择他感兴趣的事物,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03

  父母的影响有多大?

  究竟是接受父母的想法,还是将父母视为反面教材,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

  你也可以选择接受其中你认可的部分。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基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

  孩子小的时候,往往把身边的人和比较有影响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通常是父母。

  根据阿德勒人格理论的观点,孩子首先接触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

  在家庭中,孩子与母亲的接触以及母子关系的发展趋向形成了孩子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

  如果母亲对孩子采取一种积极的合作态度,孩子就倾向于与其他人合作;如果母亲采取消极的态度,那么孩子就容易排斥他人的接近。

  父母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不过,阿德勒的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自我决定性。

  他认为,人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地生活着,且都有机会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家庭中,孩子也是如此,对于父母的行为,他们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可以选择接受其中自己认可的部分。

  04

  一味斥责只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受到伤害,或许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越来越我行我素,成为染上恶习的最佳训练方式。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想尝试新的东西,父母的斥责——“不行!你不能这样做”,也许会暂时迫使孩子停止行动;

  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父母的威胁——“要是再这样做,就没晚饭吃”,也许暂时能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思。

  但是“斥责”“威胁”和“处罚”都只能求得一时的效果,非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反而会夺走孩子挑战困难的活力,使孩子要么就此消沉,要么我行我素、不管不顾。

  阿德勒认为,一味地斥责和威胁,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气,产生“是我不好”“我做错了”“我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等负面情绪,一心想要逃避问题, 做出更多的不当行为。

  与此同时,“ 斥责”“威胁”和“处罚”会让孩子心生怨恨,变得难以沟通,甚至独断专行。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能以“ 斥责”“处罚”为根本,而要从了解孩子开始,以平等的视线与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

  05

  教育孩子就像是脚随时放在刹车上,除非必要否则绝对不要贸然踩下去,不然就可能破坏孩子之前的努力。

  从旁守护比过度干涉对孩子更有帮助。

  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到的亲子教养与教育,并不是用奖励来引诱孩子表现适当行为的溺爱教育,也不是容许孩子为所欲为的放任教育,当然更不是靠惩罚来制止偏差行为的强硬教育。

  孩子本身充满想象力,总是怀着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了解世界,学习怎么生活和生存。

  但父母都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这些太危险,不要去做”,事无巨细地过问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让孩子去做,“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或者“这样不行,那样才可以”。

  打着疼爱孩子的名义,过度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把孩子作为弱者对待,容易扼杀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行动能力。

  因此,教育孩子,父母只要从旁守护,主动、亲密地与孩子沟通,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能养成自立的能力,也更能与社会和谐共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