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电话:0558-2272076
地址: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以体育心”护佑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动留言
发布时间:2021-12-28  浏览:468 次    字体大小 :

吴键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宗旨。然而,近年来学生抑郁、焦虑多有发生,且有低龄化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落实“双减”政策,要针对青少年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疏导排解心理压力,促进、维护、改善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体育应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这是国家政策性文件中关于学校体育的新阐述,我们该如何理解?如何落实?

 

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社会关注焦点问题

近期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症检出率达7.4%。该结果引发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据了解,世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平均水平是4%左右。为此,国内心理专家对中国近十年来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元分析”研究。研究认为,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多,但仍相对稳定,心理抑郁问题也是如此,青少年重度抑郁症不超过3.5%。事实上,心理方面有抑郁倾向与医学诊断为抑郁症患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大中小学校有学生2.89亿人。因此,基于这个数据推断中国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青少年依然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与学生自身的生命健康、成长发展紧密相连,更重要的还与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

事实上,为了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康成长,中国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尤其是教育部门,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教育部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心理专家指导、心理教师培训、学生心理测评、问题学生危险行为防控等方面,制定了国家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性教育计划,实施了全过程的管理与干预。总体上看,成效是明显的。在社会变迁、家长焦虑、压力攀升的复杂情况下,筑起了一道有效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快速增长的防线。

从教育教学一线看,尤其是中小学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作为“五育并举”中重要的教育手段,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上的独特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

 

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不可缺少

众所周知,无论古今中外,到阳光下去运动,是所有专业、非专业人士认同并推荐的促进心理健康、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独特生理机制和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上。体育运动能够激发身体直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滋养、维护、改善心理状况。科学研究证实,从效率角度看,体育运动对于维护、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其作用是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双减”时代,学校体育要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挥独特作用。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据研究,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在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压力、家庭状况、同伴交往等因素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学业压力、恋爱交友、就业就职等。心理问题通常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如睡眠不足、焦虑、抑郁、孤独、对抗、注意力不集中等。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体育教师应立足学校体育学科,针对青少年群体与个体特点,利用“双减”政策的有利时机,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促进、维护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传播科学知识。要开展“运动与心理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教师、家长重视体育运动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要告诉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仅仅依靠心理医生、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五育并举”才有实效。缺失体育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不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预防为重,强化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落实“双减”政策,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体育活动,鼓励全体青少年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强健体魄,保证中小学生在校一小时、校外一小时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尽量安排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运动刺激强度,不断提高运动负荷,以便提升青少年身心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三是集体项目优先,注重实效。体育活动的安排,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性项目、团队性活动为主,优先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创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学校,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特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护佑、滋养青少年身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模式,增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锻炼、课余训练和比赛,要强化规则之下的游戏性、竞争性,在团队合作或对抗情景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四是强化监控,精准干预。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发挥体育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优势,与有心理失衡倾向的青少年结成帮扶关系,积极作为、主动关注,疏解心理问题,加强心理辅导,预防心理问题突发情况,确保学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总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每一名教师的初心与使命,而体育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全体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对此应有科学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切实落实“以体育心”要求,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作者 吴键 系中国教育科学院体育卫生艺术研究所所长。